暖心优供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暖心优供

“暖心到家”系列报道|无感切换“暖心到家” 合肥热电连续十六年“看天供暖”

发布日期:2025-11-20   浏览次数:

近期,合肥市一夜之间切换至“冷冻模式”,在“断崖式”降温席卷合肥之际,合肥热电提前法定供暖日18天启动供暖,实现季节的“无感切换”,让市民在寒冬中“秒入春天”。自11月17日8时正式供暖以来,供热首周全市供热运行平稳有序,服务质量持续提升,这已是合肥热电连续16年践行“看天供暖”承诺,精准响应气候突变,用扎实行动保障市民无感式、高品质过冬。

一份“被预知”的温暖,服务的“提前量”就是民生的“保障量”。这份“无感切换”的温暖,是建立在一整套扎实的冬供准备与统筹调度之上。设备维保“提前清零”。冬供前各项大修技改项目全部完工,并对107座供热站房的转动设备、换热器、自控系统完成检修与冷态调试,确保站房提前具备供暖条件。人力支援“提前下沉”。安排职能科室人员下挂充实一线,增强小区驻点与服务响应力量,25名冬供志愿者服务队完成政策咨询、故障排查、用暖指导等专项培训,全员在线,为用户提供及时、专业的暖心服务。系统调试“提前暖管”。在正式供暖前,启动系统冷态调试、热态调试、低温运行,集中处理因热胀冷缩引起的管网问题,从根本上降低供暖初期可能产生的情况。将问题想在先、工作做在前的“提前量”思维,正是“看天供暖”从承诺转化为稳定暖流的系统能力。

一种“被默认为春天”的日常,“看天供暖”模式何以可能?当市民推门回家,迎面而来是恒定如春的暖意,背后正是合肥热电以三大支柱稳稳托起这份“理所当然”的温暖。第一支柱,是灵活响应、全程在线的服务机制。从“看天供暖”的启动,到一线维修人员24小时随时待命,再到“962666”热线“智能语音+人工坐席+微营业厅”多渠道畅通,构成了闭环服务体系,真正实现“气温骤降、室温不降;诉求上升、响应更快”。第二支柱,是智慧中枢的调度体系。24小时监控全市供热管网的实时数据,基于气象预报与用户需求精准预测负荷变化,动态指挥各热源厂启停锅炉、调整参数。供热首日日供汽量最高达19808吨,已启动10台锅炉,并根据负荷变化随时投运备用锅炉,确保热源“调得动、跟得上、稳得住”。第三支柱,是稳定可靠的供热网络。从热源厂输出,到一次管网输送,再到站房调节与二次网入户,合肥热电通过统一调度、联动运维,实现了热量的跨区域、高效率统筹,一张“源—网—站—户”全链条贯通的温暖防线。正是这种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力,才让“断崖式降温”中“春天般的恒温”成为合肥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。

一个“持续了16年”的初心,“看天供暖”背后的变与不变。十六年连续“看天供暖”,“变”的是不断革新的技术手段与服务能级:供暖方式从早期粗放的经验判断,进化到今天依托大数据模型的“智慧供热”;服务范围从有限区域扩展到覆盖全市的“供热一张网”;服务模式也升级为“小鲍冷暖服务厅”“不进区所进小区”的主动靠前服务。然而,“不变”的是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。无论技术如何迭代,那份“看天而行”的民生敏感度始终如一;无论规模如何扩大,“一次上门、多重保障”的服务温度始终未减。这份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中的守正创新,塑造了一个既值得信赖、又充满活力的国企形象,也让“放心”成为了合肥市民每个冬日里不变的预期。

一份“温暖答卷”,写的不仅是温度数字,更是治理精度。首周“初考”的顺利通过,为整个采暖季开了一个好头,供热开局平稳有序,市民“温暖指数”持续攀升。从源头治理到末端服务,让技术赋能生活,让服务变得更加可感可及。

 

供稿:文 图/党委工作部 夏丽

初审:龚  

复审:汪俊忠

终审:李  



相关附件: